本報記者 桂傑 實習生 吳雪陽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23日10版)
  近日,一本名為《皮囊》的新書突然走紅,出版3天加印,噹噹、京東以及眾多書店賣斷貨。書中的同名文章《皮囊》在朋友圈瘋轉,文中“肉體是拿來用的,不是拿來伺候的”更是成為這個冬天的流行語。日前,作者蔡崇達攜《皮囊》在北京舉辦首髮式。
  “我擔心自己錯過更多人,所以決心開始寫這些文章。”30歲生日那天,蔡崇達想起了自己的父親,他突然覺得自己根本不瞭解自己的父親,“我希望用這些僅存的記憶建構一篇文章,去‘看見’父親,理解父親。”於是,便有了小說中的《殘疾》。書中收錄有《皮囊》、《母親的房子》、《殘疾》、《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》、《回家》等14篇作品。蔡崇達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,用一種客觀、細緻、冷靜的方式,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。一個福建漁業小鎮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,在這些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中一一體現。作為80後作家,蔡崇達說:“我們這代人需要面對人生的真相、日常生活的真相。”
  白岩松認為,該書有一種來自內心的感受。“作為一個32歲的青年,作者在走向自己的內心,挖掘埋藏在深處的情感。這個年齡的人應該是往世界跑,但蔡崇達在往回走。這很難得。”他說,在這本書中,情感和文字是分離的,情感很濃,但文字卻很獨立俏皮。“他在難過的時候,卻用了一種輕鬆俏皮的口氣。文字是成熟的,人卻是像劫匪一般的文青。”白岩松認為,《皮囊》一書是在書寫青春的自由。  (原標題:《皮囊》:書寫青春的自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o65qoqr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